開天宮-主祀神明 開天宮-宮廟沿革 開天宮-文物簡介 開天宮-活動紀實 開天宮-活動影音紀實 開天宮-地理位置 開天宮-留言板 開天宮-最新消息 開天宮-公告事項 開天宮-連絡我們 開天宮-首頁
首頁
歷史沿革
主祀神明
文物簡介
地理位置
最新消息
活動紀實
活動影音紀實
臉書專頁
信徒討論區
全國廟宇大拜拜

開天宮 新春活動預告 正月初一 吃平安麵 過七星平安橋 領開運平安圈 博發財金 上午 北管演奏 宋江陣發彩演出 歡迎大家來 2017 / 1 / 16
【三老爺祖、神農大帝、關聖帝君 】

正殿主祀神――神農大帝



神農大帝現今民間稱謂甚多,有以「神農」名之者,如神農皇帝、神農先帝;有以「五穀(谷)」名之者,如五穀先(仙)帝、五穀大帝或五穀王;有以「藥」名之者,如藥王、藥神、藥仙、藥王大帝 [1];有以「炎帝」名之者,如開天炎帝;亦有以「五穀」與「神農」共同名之者,而稱為「五穀神農皇帝」 [2]。此外,臺灣民間另有先帝公、先帝(阿)爺、先(仙)公(祖)、老祖等稱謂。傳說神農大帝即上古時候三皇之一的「炎帝」,根據《漢書.律曆志》記載:「炎帝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元朝時,立「三皇廟」於府、州、縣,春秋通祀。明朝明洪武初年,沿襲元朝制度,定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筆者案:即春、秋)通祀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 [3]。至於臺灣奉祀神農大帝的專廟,早在鄭氏時期就已創設。陳文達《臺灣縣志》載:「(廣儲西里)田祖廟,偽時(筆者案:鄭氏時期)建。(康熙)五十四年,鄉人易茅以瓦。 [4]」民間社會習以「田祖」來稱呼神農大帝,此俗清朝亦然。臺廈道梁文科〈新建田祖廟碑記〉云:



洪荒之世,茹毛飲血;至神農氏,始為耒耜教民,而稼穡之事興焉。唐、虞之交,稷教播種,示民五穀,要皆本神農之法以推之。三代立社報功,而以句龍(筆者案:相傳為共工氏之子。「能平水土」,因治水土有功,顓頊任命其為

土正官。被後世祀為后土之神,是掌管社稷、土地的社神)配之。田祖之廟,由來舊矣。今國家軫念民瘼,教農桑、務耕織,以復先代雍熙之化;至於田祖之廟,祀典攸隆,蓋欲民知所自也。[5]



可見社(土地設神)稷(稻、麥、菽、稷、黍五穀之神)之祀,夏、商、周上古三代早已有之。



神農氏相貌奇特,是一個十分善於耕稼的部落首領,據《周易.繫辭》記載:「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6]」神農不僅發明農具,教導百姓耕種技術,增加農業生產,也善於辨識藥草毒性,關於神農嘗百草,以身試毒之說,歷來古籍傳述頗多,如《搜神記》中便記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7]」而《淮南子•脩務訓》中亦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另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8]」炎帝神農氏的另一貢獻,便是他「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如《搜神記》中記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辨別各類草藥的平毒寒溫之性,並嘗盡百草,醫治人民疾病,相傳曾於一日之間誤食毒草藥七十次,最後終因誤食劇毒草藥,無法可解而犧牲生命。傳說神農因發明耒耜、教民耕稼,又親嘗百草、爲民治病,人民為感激其功勞,遂加以奉祀。



    臺灣以農為本,早年無論是求農事順遂、五穀豐收,或面對瘴氣疫厲,以祈除疫祛病,職司農業與醫藥的神農大帝遂成了百姓普遍尊崇的神祇,自明清以來便多見立廟奉祀。由於神農教民播種,歷代為了感念神農之功,故官方立有先農之祀。到了清朝更規定了官方「先農壇」的祭祀制度:



先農壇:在東郊外長興里。(……國朝雍正四年,覆准令各省、府、州、縣擇地,照九卿所耕耤田四畝九分之數,設先農壇,率屬員、耆老、農夫恭祭畢,行九推之禮。五年,題准耤田壇位規制頒行)。雍正五年,知縣張廷琰奉旨建(邑附郭,不別為壇)。制高二尺一寸、方廣二丈五尺,坐北向南,四出陛各三級。壇前耤田四畝九分,壇後立廟,奉先農之神,神牌高二尺四寸、廣六寸,趺高五寸、廣九寸五分,紅質金字。左右夾室,左貯祭器、農具;右貯耤田所收米粟,以供各祭祀粢盛 [9]



雍正4年(1726年),官方制定了「先農壇」的祭祀制度,先農牌位及其底座的寬度、高度各有定制。此外,每年還要舉行主祭官巡臺御史暨各官俱穿朝服行禮致祭,與知縣播種、耆老牽牛、農夫扶犁、九推九返的「耕耤禮」:



耕耤禮:雍正四年,覆准於雍正五年為始,各省督撫及府州縣率屬員、耆老、農夫、恭祭先農之神,照九卿耕耤例行九推之禮。……屆期,本府主祭官巡臺御史暨各官俱穿朝服,齊集先農壇行禮;一切禮儀,悉照春秋祭社稷之例。祭畢,各官俱換蟒袍補服;知府秉來,海防同知執青箱,知縣播種,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農夫終畝。耕畢,各官率耆老、農夫望闕三跪九叩首,禮成,各退[10]



雍正4年,詔准各地府州縣擇地設立先農壇,壇後立廟,并規定以紅底金字神牌作成先帝神位,命令地方官每年率老農致祭,神農大帝備受官民尊崇由此可見。



日治以後,官方的「先農壇」與「耕耤禮」的祭祀儀禮隨著清朝治權的結束而消失,神農信仰只存留於臺灣民間社會生活之中。



就族群而言,保留濃厚耕讀傳統的臺灣客家族群較之河洛人更加敬拜神農大帝,客家聚落之寺廟所祀奉前十名的主神依序是觀音菩薩、天上聖母、釋迦牟尼佛、中壇元帥、三山國王、神農大帝、關帝、福德正神、玄天上帝、三寶佛,神農大帝排名第六位 [11]



至於臺灣主祀神農的廟宇數量到底有多少,依據文獻紀錄清朝時期只有12座,到了日治時期的調查全臺數量已明顯增加,1941年(昭和16年)梶原通好的調查到達63座之多,次於土地公(740座)、王爺(471座)、觀音(321座)、媽祖(318座)、關公(145座)、玄天上帝(194座)、三山國王(123座)、大道公(113座)、釋迦佛(80座)、清水祖師(75座)、太子爺(65座)等祀神信仰[12]。因除了農業大縣對祀神農大帝信仰稍微盛行以外,整體而言,農大帝信仰並不再前十名的主神之列。就戰後各個縣市地區的數量而言,據民國48年(1959年)的調查統計,全臺祀奉神農大帝的廟宇共有80間,其中屏東縣、臺南縣、苗栗縣各有12間,並列第一位,高雄縣7間居第二位 [13]。又據民國82年(1993年)王世禎《細說臺灣民間信仰》一書所載:「臺灣主祀神農大帝的寺廟有一百一十二座,屏東縣二十一座最多,其次是高雄縣十三座。[14]」這樣的數字並不是普查所得,遺漏不少,當然無法反應神農廟宇真正的數量,特別是臺南縣於民國48年的調查就至少有12座,比當時高雄縣7間還要多,而高雄縣到了民國82年已經成長到13座,這時臺南縣神農廟宇應當也有一定比例的成長才對,可見王世禎的數字與實際的數量仍有一段落差。



2008年施保夙曾經整理劉枝萬〈臺灣省寺廟教堂名稱、主神、地址調查表〉、仇德哉《臺灣廟神傳》與《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二)》、黃麗馨編《全國寺廟名冊》,以及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印《全國奉祀神農大帝宮、廟、殿、堂、壇通訊錄》,得知全國共有198座,前三名分別是臺南縣31座、屏東縣與高雄縣各22座、苗栗縣與臺北縣各18座[15]。可見神農大帝信仰與客家聚落或以農業為主的農業縣有密切的關係。雖然目前臺灣民間主祀神農大帝的寺廟數量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普查數字,不過可以斷定的是至今臺灣神農廟宇數量早已突破200座以上。



神農大帝在不同的族群與地區,扮演不同的角色,然主要仍以農業與草藥之守護神居多,故神像造型多與文獻記載的神農傳說事蹟有關,如《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人身牛首」,再如《古微書》描述:「神農長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頭,龍顏而大脣,懷成鈴,戴玉理。[16]」除近似原始人類形象外,台灣民間廟宇所奉祀之神農大帝造型亦多見教民耕種植穀等農稼特徵,大抵為膚色赤黑,頭角崢嶸,赤身赤足,披掛樹葉,手持稻穗或草藥,以顯示其教稼嘗藥之精神。



開天宮神農大帝頭頂微凸雙角、面蓄長鬚、表情敦厚木訥,未著衣袍、袒胸露背、腰圍樹葉,赤手跣足的安坐於石,造型樸實,呈現莊稼漢樣貌。



關聖帝君



又稱「關帝爺」、「帝君」、「武聖」,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佛教稱為「護法爺」、「伽藍神」,儒家尊稱為「文衡帝君」、「山西夫子」,臺灣民間則俗稱「恩主公」。關聖帝君為蜀漢名將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代蜀漢河東解梁人,其身材昂藏,膽識過人,秉性忠直,喜濟困扶危,重義輕利,因一時氣憤,砍殺惡霸而逃離家鄉,奔向涿郡,因而與劉備、張飛結義於桃園,成為異姓兄弟,為興復漢室戮力沙場。



關羽允文允武、為人重情重義,其忠義仁勇之情操,被視為武人之典範,為後世所景仰,因而廣受民間崇祀,尊其為「關公」,民間或因帝君忠義不欺之精神,亦奉為商業保護神。此外,關聖帝君同時受到儒家與佛門崇祀,儒家有「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之語,山東一人乃指孔子,山西一人則指關公,因帝君才能超凡入聖,故後世將其與孔子並肩而立,合稱「文武二聖」。在佛教以其顯聖玉泉山,歸依佛教,而尊其為「伽藍」,乃護法之神,為橫貫儒家、道教、佛門三大教派的神祇。



臺灣自明鄭時期即有關聖帝君之崇祀,至清代官方極力推崇,凡廳縣所在多興建有「武廟」,奉祀關聖帝君,並舉行春秋例祭。其義子關平,驍勇絕倫,與關聖帝君同死於難,而關聖帝君部將周倉在其遇害後,乃自刎而死,故民間關帝廟亦多以關平與周倉為從祀神。



開天宮關聖帝君紅面虯髯、蠶眉鳳眼,儼如《三國演義》所述:「身長九尺,髯長二尺 ,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英氣凜然、氣勢不凡。



三老爺



開天宮之三老爺乃迎奉自蔦松三老爺宮,關於蔦松三老爺宮,根據日人相良吉哉《臺南州寺廟名鑑》之記載,乃創建於康熙56年(1717年),由蔦松、蜈蜞潭兩庄頭醵金創建[1]。乾隆40年(1775年),小橋、烏鬼橋、蔦松、大路口、竹林前、竹林內、大洲、車行、蜈蜞潭、篦麻園、角秀等庄共同捐金重修,早年曾為當地之境主廟,所轄範圍除內武定里以內庄頭、尚包括舊時永康上中里與廣儲西里的部分份庄頭。其所奉的三老爺,據〈三老爺宮沿革〉記載,該廟之創建乃因感念鄭成功開臺之功,因而奉建三老爺宮[2]。然根據民國52年(1963年)謝石城、陳清誥《臺南縣市寺廟大觀》所記載,三老爺據說是由歸仁大人廟(今歸仁保西代天府)分香火來雕塑金身奉祀,昔時每年均往該處進香[3]。此一說,蔦松當地楊老煩先生也證實,聽聞保西代天府神明甚為靈驗,遂前往分香奉祀而建,而且早年蔦松三老爺宮均往歸仁大人廟進香。至於歸仁大人廟所奉之三老爺,其來歷眾說紛紜,一說為來自漳州府的李、池、朱三姓王爺,其生前為異姓三兄弟,因被皇帝誤殺,玉帝憫其無辜喪命,追封為神;其二為鄭氏(鄭成功、鄭經、鄭克𡒉)三代;另一說法為唐朝陳元光之部將─李伯瑤、池文魁、朱參。據黃典權教授之考證,三老爺分別為李王諱伯瑤、池王諱文魁、朱王諱参,三人皆唐高宗總章間(668〜670年),翌府左郎將陳政及政子元光之之部將[4]。因此,若就神明香火追溯,「三老爺」究竟是何神,至今仍未有定論;不過,若就廟方的認同而言,由今日蔦松三老爺宮所奉祀之三老爺神像與配祀神甘輝、萬禮(為鄭成功之部將),以及該廟加入「全國奉祀開臺聖王鄭成功廟宇聯誼會」,可知該廟廟方私自認為其所奉的三老爺為鄭成功。



開天宮所奉的三老爺為一尊(圖2-3),地方多稱呼為「三老爺祖」,據耆老相傳,三老爺祖乃鄭成功,日治時期,因日本人欲洗刷百姓心中之崇拜人物與信仰,下令除神,信眾為掩人耳目,遂將鄭成功改稱三老爺祖,沿稱至今[5]



 



[1] 相良吉哉《臺南州寺廟名鑑》(臺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社,1933),頁59。





[2] 蔦松三老爺宮管理委員會〈蔦松三老爺宮沿革〉,未註明編印年代。





[3] 謝石城、陳清誥《臺南縣市寺廟大觀》(高雄市:興臺文化出版社,1953),頁414。





[4] 黃典權〈保西代天府地名考略〉、〈保西代天府碑誌〉(1981),碑誌刻於保西代天府。





[5]〈開天宮史記〉開天宮管理委員會,未標註出版年,頁6。




開天宮-主祀神明 開天宮-宮廟沿革 開天宮-文物簡介 開天宮-活動紀實 開天宮-活動影音紀實 開天宮-地理位置 開天宮-留言板 開天宮-最新消息 開天宮-公告事項 開天宮-聯絡廟宇 開天宮-首頁

地址:台南市永康區王行里育樂街180號 電話:06-2328901

總瀏覽人數: 259626 人次       目前站上人數:1
百萬家庭拜拜網設計維護